賣身葬父無「海外經驗」(?)

前幾天旺角街頭出現疑似賣身葬父,心想光怪陸離的事在現今香港並不尋常,但這種行乞(騙)方式在本土出現還是令我感到有點超現實,非老夫子式耐人尋味四字所能形容。

算吧,不要分那麽細,我們都是大汪區人,有時只能安慰自己這幾年的新聞日日重口味麒麟怪狗奴才妖邪當道,對自己思想上的立體全方位衝擊有助防止過早老人痴呆。


不好意思,做了半個標題黨,因為久久沒有聽過「賣身葬父」這幾個字,只是忽發奇想,為什麼賣身葬父在中國傳統上被視之為高尚情操,但在西方,又好像沒有聽過類似的故事。

我才疏學淺,沒有答案,望各位可以賜教,但亦請容許我借來認真地9up一下。

「賣身葬父」出自二十四孝

對我們這代來說,二十四孝的故事好像並沒有被收錄在正規學校課程內,只是課外讀物。這些故事都是短短的小故事,圍繞著歷代子女對父母盡孝的情節。

不過,這些故事所講盡孝的行為就大有不同,有生活鎖事類如「戲彩娛親」(做on9野想令父母開心)和「滌親溺器」(日日為母親洗厠所),有勇武類如「扼虎救父」和「卧冰求鯉」,有痴情類如「刻木事親」(將木頭刻成已故的雙親來侍奉),有重口味類如「嘗糞憂心」,有奇幻類如「哭竹生荀」和「湧泉躍鯉」,亦有悲壯類如「賣身葬父」和「埋兒奉母」(因家貧要犠牲兒子以供養母親)等等。

這些故事對現代來說,的確未必太能接受得到,有些會令人覺得肉麻至極,有些甚至是扭曲人性。

「賣身葬父」的故事

其實「賣身葬父」的故事很簡單,但在網上翻查一下,流傳的版本卻很多。相信是這些故事都在民間落地生根,又往往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被傳誦,在人人加油添醋之下衍生了豐富多變的內容。

最簡單來說,就是漢朝有一個叫董永的人,家境貧寒,父親過身後,為了支付喪葬費用,而將自己賣了給某富人為奴僕。他的孝心感動了玉帝,玉帝就派了個仙女嫁給他,並織布為他還了債贖了身。完。


西方鮮見「賣身葬父」的事例(?)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的確沒有找到什麼西方的故事/事例/傳說是有關於sell oneself for the burial of one’s father。基於這個情況(對錯就請各位賜教),我單憑一個門外漢的腦袋只能大膽猜想:

第一,西方「賣身葬父」並不是沒有,中國在歷史上有很大段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比西方優越,相信西方社會生活同樣艱苦下難免有個別的類似事例會出現,但重要的是,西方人沒有將類似的事例作為可表揚的事情來加以傳誦。

第二,中西對喪葬及身後的觀念不同,西方宗教價值觀認為獨立於人世的神會照顧信徒身後之事,葬禮通常較為簡樸,而中國文化中對身後觀念或者較傾向「人治」,認為喪事要風光,又或是要厚禮賄賂神明,逝者才能安息。因此,中國的喪葬費用大增,不賣身也不行。

第三,翻查網上資料,發現西方歷史中亦不乏一些保險制度以確保老百姓在身後的安排能得到保障,令殯葬可符合宗教要求。例如,中世紀歐洲有行業公會(guilds)和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殯葬會(burial clubs)就有像「供會」的制度,令工人家庭可以定期供些少款項,以隨時支付突如其來的殯葬費用。另外,身無分文的人在英國亦有受到從中世紀發展下來的貧窮法(English Poor Laws)內得到一點點身後保障:政府會負起安葬的責任,但極為儉樸,稱為Pauper’s funerals。

歌頌孝義不如靠良好制度

想深一層,「賣身葬父」是種社會保障制度不全的產物。中國二十四孝內的故事,大多都是因為生活貧苦社會體制不健全醫學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主人翁仍能排除萬難侍奉雙親,才被視為難能可貴。

若這些故事真的屬實,算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局限下這些孝順仔囡能做到最好的選擇。雖然在行為上對我們富裕得多的現世來說沒有什麼好的參考價值(例如真的沒有需要去嘗糞呀),但在精神上,還是值得尊敬。

當然,最後這些故事通常會落得個好結局,一般都是主角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接著會高中成為達官貴人啊,或是找到金銀珠寶衣食無憂啊,又或是有仙女肯自動獻身啊之類。

雖然大家可能覺得很現實,但這在在亦反映了古代貧苦大眾對好人好事有好報的卑微願望,畢竟古時老百姓生活艱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或者「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反而是常態。

在我的理想國中,孝順不用悲壯,良好品德無須過份犧牲,追求完善的社會制度發展才能反襯出在不良制度下所產生這些所謂孝義故事的矯情。

漫天明月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