棟篤笑先鋒VS電視劇男神 VS票房毒藥 – 二之二

上文嘗試探討Standup Comedy 及演戲的分別,但電影演員及電視演員同樣是演戲,為何感覺大有不同?我們就以電影電視的發展說起。

歷史發展

盧米埃兄弟 - 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 (網上圖片)


電影及電視背後的原理是一脈相承的,都是來自觀眾對連串快速播放的獨立影象的感知,即『視覺暫留 』,其實中國早在漢朝的走馬燈己出現這種技術。而歷史上有紀錄的第一套motion picture出現在1888年,首次收費上演也是在1895年在法國出現(1),自此之後,電影業就蓬勃發展起來。而電視廣播因為涉及到訊息傳遞等技術的問題,世上第一次的電視廣播要待20世紀20年代末才出現。電影與電視發展相距足有30年光景,因此,在電視出現的時候電影業已有一定程度的基礎。



藝術地位﹑國際化及商業化


喬托.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的《第七藝術宣言》(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96984)

首先聲明,筆者無意貶損電視劇的藝術性,但無可否認,電影藝術被評估的機會的確比電視多很多,電影的光影世界從1911年已被譽為『第7藝術』(2),筆者相信,『藝術』的標籤使國際化變得順理成章,世界各地均有大大小小的電影展﹑頒獎禮,百花齊放。同時也造就了龐大的商機,票房收入往往是以億元計,資源的投入及競爭也是電視製作無可比擬的,很多出色的電影紅星是由電視演員入行,再『晉升』至電影演員,要成為『影星』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電影演出可算是電視演出的進階版。


問題核心

儘管筆者討厭這樣說,以上所述的帶出了一個論點:電影拍的是『呢D』,電視拍的是『果D』。回歸問題核心,黃子華在電視劇的演出的評價是正面的,惟以往電影是慘遭滑鐵盧,成因在那?難道他『未夠班』?一來筆者真的沒資格評論任何演員的演技,二來筆者覺得黃子華除了『余樂天式』搞笑演法也有別的角色發揮,筆者就很喜歡他在《狀王宋世傑2》內大反派一角,惡毒之餘又令人同情。筆者思前想後,想出了兩個理由,就是角色結構及標籤效應。

如上一貼文所述,戲劇是同一個故事可表達不同的議題/意思,但不能太多,否則故事會變得鬆散,角色也一樣,人物特性要突出,不能加太多枝節,電視劇還可以在不同單元添加一些,而電影是把故事壓縮在大約兩個小時左右的片長內,角色不能有過多旁騖。君不見黃子華在電視劇最令人回味的是各類具玩味的金句,試想想如果把劇集所有金句(雖然很多都挺有意思)放在電影內同一個角色,結果會變得如何?這樣的發揮可能只適合一些嘮叨﹑刻薄的角色性格,限制了演出的種類。

其次是標籤效應,黃子華成名的的是棟篤笑,其印象深入民心。一見到他的戲劇演出可能第一時間猜是幽默的類型,角色一定是詼諧的。如果實際與想像有落差的話可能會降低觀賞的質素,這無疑會限制了演員的表演機會。解決的方法可能要到外地尋覓機會,以徹底擺脫過往的形象,就像黃子華在內地電視劇《非常公民》內飾演末代皇帝溥儀一角,就一改他余樂天的形象。

結語

無論如何,從事演藝行業的人士要面對龐大的競爭,如果要闖出名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子華神曾經說過:棟篤笑資助了他的演員生活。一個人如果以他的興趣為生當然最好,但其實如果一個人以他有比較優勢的技能賺錢,再投放在他的興趣上,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章文正

1 《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收錄為已知最早的motion picture1888年的《Roundhay Garden Scene
》(法語:Une scène au jardin de Roundhay) ,片長約只有兩秒。首次收費短片於189512月在巴黎Grand Cafe 播放,製作人是盧米埃 Lumiere 兄弟。

2 第七藝術是來自意大利詩人和電影學家喬托.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1911年發表的一篇《第七藝術宣言》(La Naissance d'un sixième art - Essai sur le cinématographe,後由第6改為第7藝術)。 其餘6種分別是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及舞蹈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