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個道歉 (The Insult) — 人總是喜歡分敵我 @ 章文正


此片比動作片更有劇力!(網上圖片)

本土化的香港版海報(百老匯院線)

難得的端午節長週末,筆者可有多點時間及精力外出取材(自我感覺良好,哈),去看一些冷門點的電影,這次為大家帶來一套黎巴嫩的電影 — 《給我一個道歉 (The Insult)》,此片本年度獲提名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觀賞後果然不同凡響,此片的述事技巧的確非常出色。

此片的兩位男主角分別是巴勒斯坦難民Yasser,以及黎巴嫩藉的車房東主TonyYasser受聘於一家工程公司,在一次外牆工程與Tony發生衝突,起初以為是兩個火爆男人之間的小爭執,怎料事情越演越烈,雙方由口角到動武﹑鬧上法庭﹑上訴﹑Tony 妻子意外難產,再引起派系的衝突,後來甚至乎要總統出面調停。整個過程由小爭執逐漸帶出了當地的種族﹑政治﹑宗教﹑歷史以及社會環境等狀況。


以往筆者對黎巴嫩的認識只有一個字:亂,但此片推進有條不紊,令筆者認識到當地概況,不會一頭霧水之餘,也了解到兩位男主角衝突背後的『深層次矛盾』,雙方所背負著的經歷令到看對方不順眼,不是純粹因為性格火爆。所有內容與主線環環相扣,結構嚴謹,下半部分的法庭爭辯對白精警,尤其是飾演控方律師的演員非常出色,幾乎是獨挑大樑,使劇情充滿張力。筆者不得不佩服編劇﹑導演及各演員的功力。


控方律師個子雖不大,但氣勢迫人(網上圖片)



雖然黎巴嫩離香港很遠,但類似的社會問題在香港也是存在的(雖然不能直接比較),如故事中雙方因對方的族裔而具有排他性(香港的新移民/中港矛盾);兩代之爭(故事中雙方的代表律師竟是父女);初審時法官因Yasser的難民身份而疑似被優待(因不想被政治化而多惹麻煩,筆者即時想起梁天琦一案,不過是相反!)Yasser的工程公司偷工減料(最近興建中地鐵的安全隱患)等等,相信世界各地也面對著同類型的問題。退多步來說,筆者斗膽很Arrogent 地說,世上的紛爭萬變不離其宗:身份及意識形態(Identity and Ideology)之爭,從宗教﹑種族﹑性別﹑政治取態通通都可以把人分類,你的立埸在那,你的敵人就在那。

但,是否每事每人都要分敵我呢?


筆者明白,人總喜歡把事物分門別類,以方便行事(就像Daniel Kahneman 所說的直覺式思考),但並非每事都要提升到意識形態之對立面,在故事中如果不是Tony 以偏概全,把Yasser聯想及歸類為當年在Damour 大屠殺的兇手(1),就不會出言侮辱,Yasser 亦不會出手打傷Tony,也不會有後續一連串的事件。


每個人都不應該隨便被標籤。


另一點值得深思的是,如戲中尾段控方律師的一席話:有時候道歉不代表是示弱,是一種體面的手段。遇到不平不義之事當然要據理力爭,但很多時間爭拗只是意氣用事。如果當口角首次發生後,Yasser能為他的不當言語而先道歉,可能矛盾就能化解。這正正是中文的一句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並非一遇到爭拗就要劍拔弩張,置對方於死地。

兩人最終都化干戈為玉帛

此片除了結束得較急外,故事完整緊湊,演員表現出色,而且在這個紛亂的世代,相信不論港人與其他地區的人都會看得很有共鳴(當然會有例外(?!)),筆者很推薦此電影給大家。


個人評分:9/10

章文正



1Tony在故事中是1976Damour 大屠殺的生還者,當時正值黎巴嫩內戰,有關歷史可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mour_massacre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