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小蜜蜂:記一些新發展


一些養蜂業的新發展,不改教授的研究結果之餘,更印證了幾十年來市場力量在蜜蜂的故事中,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求學時和許多人一樣迷過張五常。大教授學問淵博,文思敏捷,寫出來的文章好看易讀又有啟發性。雖然我不敢說我讀得懂教授的文章,亦不能說我完全同意其觀點,但是他追求大智慧的態度的確對我日後求知甚至做人處事有莫大的影響。前幾天讀到經濟學家Tim Taylor的博文,寫的東西與教授甚有淵源,就是經濟學一個經典的例子:蜜蜂。

張教授早在七十年代實地研究過養蜂和其經濟含意,寫成了傳世的《蜜蜂的神話》。Taylor的博文不是什麼學術討論,只是寫近年蜜蜂和養蜂業的一些新發展(他文中的A practically-minded economist指的就是張五常),我覺得很有趣,再找了一資料釐清了頭緒,寫出來分享一下(有錯的話,請不吝指正)。




小蜜蜂與經濟學

小蜜蜂在經濟學裏大名鼎鼎,是由於經濟學家米德(James Meade)在五十年代以蜜蜂為例子,去闡述外部效應(Externality)、市場失靈與政府介入種種理據。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形象確實可喜,加上個「小」字的小蜜蜂就更加kawaii,這的確為一向言談納悶的經濟學家挽回不少形象分,或許這是小蜜蜂的經濟學例子廣受傳頌的原因。

簡言之,經濟學家舉的例子就是說有養蜂人養蜜蜂賣蜂蜜,在養蜂園旁又有一果農種蘋果。理論上,養蜂人和果農各做各的生意,各自盤算互不相干。有趣的現象來了,小蜜蜂會飛來飛去,紛紛飛到蘋果園去採花蜜,不過小蜜蜂「盜亦有盜」,不經意地幫蘋果樹傳播了花粉,有助長出又大又圓的蘋果。

傳統經濟學的觀點是,蜜蜂採蜜授粉這些行為,並不是養蜂人和果農原本計劃好的,只是這些「副作用」不經意地令到兩家都得益,養蜂園和果園的經濟價值大大提高(即所謂正面的外部效應)。問題是,既然養蜂人和果農各家自掃門前雪,本來計劃中的蜜蜂和蘋果樹數量沒有(亦難以)考慮這些額外的益處,因此兩家的經濟價值加起來未能達到最高,即所謂市場失靈、社會達不到最高經濟效率是也。

因此,這個例子引申出政府有需要介入,用手段(津貼又可,強迫亦可)令養蜂人多養蜜蜂為更多果樹受粉,和令果農多種果樹以增加蜂蜜的產量。

教授讀到如斯例子,大喝一聲「丟那媽」(設計對白),手向真古董書桌一拍,內力到處頓時碎木紛飛(設計場景),然後跑到了華盛頓州的養蜂園和蘋果園認真做起了實證調查。結果發現,養蜂人在沒有政府介入的情況之下,真的在出租蜜蜂傳遞花粉的服務(pollination service),合約精細,有價有市,市場失靈一說就立刻站不住腳。




杏仁需求令授粉收入大增

時移世易,現在的世界已和七十年代大有不同,美國養蜂業的生態亦然。美國農業部2018年公佈的報告指出,八十年代末蜜蜂授粉服務佔養蜂人總收入僅有11%,但到了2016年,已佔總收入的41%,甚至比蜂蜜的收入比例更高(其他收入包括了賣蜂蠟、分銷蜜蜂和蜂后等等)!

當中原因,主要是杏仁需求大增,廣為人種植的杏仁樹十分倚賴授粉服務,比起其他果樹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杏仁果農因此更願意付錢租用蜜蜂授粉服務,從而增加了養蜂人的收入。

事實上,由於授粉服務有利可圖,養蜂人更往往將蜂群(bee colonies)在國內到處遷徙,以迎合不同果樹品種的生長周期。例如,年初養蜂人會將蜂群運往California 的杏仁樹園,待杏仁樹開花結果後,蜂群就會被運往Pacific Northwest等地為蘋果等春天開花的品種授粉,然後年中再運去North Dakota等地去為向日葵和芥花等植物授粉。到了秋天,養蜂人就會將蜂群運回California,等待下一年杏仁樹花開,周而復始。

由此可見,現在的蜜蜂授粉服務變得更加有系統和商業化,而當中更不乏大企業的參與,市場的作用更加發揮得淋漓盡致。




「蜂群衰竭失調」

Taylor提到養蜂業近年的另一發展,就是「蜂群衰竭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自2006年起,有養蜂人發現在過冬後有大量的蜂群神秘失蹤,而且並非「個別事件」。接下來平均每年,蜂群的「失蹤」比例達到近三成之高。

CCD現象亦非美國獨有,世界各地(澳洲、巴西、加拿大、中國、歐洲等)亦陸續發現有大量蜂群失蹤。不過,CCD的原因到現在仍是眾說紛紜,其中較為主流的意見是可憐的小蜜蜂或許受到基因改造作物的花粉毒害。

不過,美國農業部的報告卻指出,雖然養蜂業受到CCD所困擾,整體蜂群的數量卻沒有大幅減少。從下圖可見,蜂群的數量在2006年到2016年間甚為穩定,這更加反映養蜂有利可圖,養蜂人能夠見招拆招,運用其他方法以維持蜂群數目以確保這些「廉價(免費?)勞工」大軍可以繼續賺錢。




翻查資料,這些「重建」蜂群的招數也十分有趣,其中常見的是將健康的蜂群分拆成多個蜂巢,分拆出來的蜂巢往往需要新的蜂后,而蜂后亦是有價有市的(市場上有人專門飼育蜂后),甚至可以網上購買隔天送達(每隻蜂后約為20美元)。新蜂巢有了蜂后,約六個星期就可以有足夠蜜蜂提供授粉服務了。另一方法,就是在市場購買「蜜蜂套餐」(packaged bees)重新安裝在「蜂去樓空」的蜂巢內,這些套餐盛惠90美元,包括12000隻工蜂和一隻蜂后。

這些「重建」蜂群的方法簡單快捷,成本相對養蜂的龐大利潤來說甚低,而由於市場對蜜蜂需求甚殷,養蜂人能從容將成本轉價至消費者身上,就算面對蜂群每年三成的流失率亦能應付自如。





結語

其實沒有什麼結語好寫,要寫的都是重覆教授什麼求學問要實證呀理論要帶到真實世界去呀之類的,我沒有資格寫。唯一可以說的是,文中提及的一些養蜂業新發展,不改教授的研究結果之餘,更印證了幾十年來市場力量在蜜蜂的故事中,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漫天明月


參考資料: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