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 · 永恆之門》 — 堅定的偏執




小章從不敢自稱是文化人,但一年之中,尤其是去旅行的時候,總會去一兩次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嘗試補充一下文化的養份(跟風扮野就認咗佢啦)。以往我對19世紀後印象派畫家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的認識只停留在黃子華『沒有人比他更窮』的潦倒形象,對畫畫更是一竅不通(BTW,本賬戶的頭像是我與明月花了幾天時間合作畫出來的,技巧可想而知)。因此真感謝電影這門藝術/娛樂/學問,把不同類別的知識,以及各地的歷史文化透過電影一一告知,我與梵高的真正相會是2017年電影《情謎梵高(Loving Vincent)》,那次已被梵高式強烈的色彩畫面所吸引,《情謎》一片主要以第三者角度追查梵高的死亡之謎,而本片《梵高﹒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則已第一身角度理解梵高的心路歷程,代入主角後真有『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看周星馳學的)之感。

可惜當時沒有寫對《情謎》的感受,絕對推介給大家,我會評9分。

《永恆之門》描寫的是梵高晚期作畫的生活。從巴黎遷至法國南部郊區Alres小鎮後,梵高找到他最喜歡的景色,呼吸到自由的空氣,激發了他畫畫的衝勁。過大的動作,包括他的前衛畫風﹑對素人模特兒的要求﹑對小孩的嚴苛態度(雖然在片中他們都是屁小孩),引起了保守的居民的反彈,加上與一生摰友高更(Paul Gauguin)的分離,引至梵高有過激的行徑 — 割下自己的左耳,以至他被帶進精神病。出院後,梵高畫作的產量沒有下跌,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畫作,直至離奇地受鎗傷至死,結束他37歲短暫的一生。

《永恆之門》沒有很多新資訊帶給觀眾,總體都是與研究梵高的結論一致,惟獨此片有『你有沒有問過我的想法?』之感,透過獨白/問答把梵高主觀的想法反映出來,雖然最終都是虛構為主,但嘗試以梵高角度發聲,有評論指此片非常平淡(註1),但我不同意,我認為《永恆之門》細膩地描寫了梵高內心的起伏變化,表現出來是內斂的,如果形體動作過於誇張,故事推進過於戲劇化,反而讓效果失真。
高更

其中功不可沒的當然是飾演梵高的Willem Dafoe,此片幾乎是他的獨腳戲,以63歲之齡去演30多歲的梵高顯得過於蒼老,但考慮到梵高本人的經歷,蒼桑一點也不太突兀。Willem Dafoe演活了梵高不同的心理狀態:對城市生活的焦躁不安﹑對大自然的嚮往敬畏﹑對色彩的渴求俐落﹑對作畫的堅持自若。加上身邊角色的協助,包括飾演高更的Oscar Isaac及牧師Mads Mikkelsen(與梵高二人的對話在此片至為重要),使梵高的想法更突出。

以下是筆者對片中梵高的想法的理解(部份片段記憶可能較模糊)
關於自然

在一次寫生期間,高更問他,為何如此喜歡自然景物,梵高說,自然是神的創作。高更再問,景色不是也差不多嗎?梵高說,眼前每一刻,每一幕景象都是獨一無二,每一次放眼張望,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也就是藝術家常有一剎那永恆的感應。

另外有次梵高在畫一盤樹根時遇上了一班小孩,他們不明白梵高為何要畫一堆樹根,還出手搗蛋,出言譏笑。這可見梵高的畫風與當時大眾的認知有很大差異(註2),也看得出梵高畫畫不是只求外觀,他畫畫是表達對大自然的感知,雙方是有連結的。
關於藝術

在片尾有一段獨白讀出了高更寫給梵高的一封信,指梵高喜歡黃色。在片中梵高對複雜繁囂的巴黎感到非常不安,也對巴黎灰曚的天氣色調非常厭惡,及後到達Alres小鎮後,梵高喜被暖和又刺眼的金黃色陽光包圍,作畫的能量大為釋放。
梵高的作品大多都有濃濃的黃色,圖為《田野裡犁地的農夫》(1889)

以我輩門外漢的理解,梵高的畫作的確有很多都是以黃色為基調,擁有強烈鮮明的色彩,筆鋒俐落,卻又一層蓋一層,像塗石膏雕塑,但我感受到的不是興高采烈,喜氣洋洋的氣氛,而是有種歇斯底里的狂號。另外片中有一點不是很明白的是,畫面以梵高第一身視角時,下半部份模糊了,不知是否與梵高視力受損的傳聞有關(有研究指是色盲),又或者是與酗酒有關,但都連繫不了與其畫作特色的關係,還望有識之士指教。

此外,以現代人的醫學常識,梵高其實患有鬱躁症,對他來說生活周遭有很多被放大的噪音,畫畫是唯一的釋放渠道,就像梁朝偉受訪時曾說,他有很多的情感閉在內在,要透過演戲發洩。

關於生命
A born painter?

梵高的父親是位牧師,自小受宗教影響甚深,年青時曾經傳道,後來對教會產生了懷疑(註3),開始對繪畫的興趣,可謂大器晚成。梵高以往作畫是想讓人認同及欣賞,例如常問弟弟及模特兒『我是否一個好畫家?』﹑『賣了多少畫?』,但在精神病院與牧師談話一幕,作品雖慘遭否定,但梵高沒有很大反應,反而自認是天生的畫家。

牧師問:你相信神給你畫畫的天賦,而讓你痛苦嗎?

梵高回覆:可能神讓我成為後世的畫家。(Maybe God made me a painter for people who aren’t born yet.)

梵高肯定了自我身份,還認為自己是先導者,由那刻起,他繪畫只為自己,思考自己與永恆的關係。

說到永恆,不知道大家對於永恆的印象是甚麼?小章沒有宗教信仰,因此宏觀來說,我認為永恆與宇宙浩瀚有一定關係。個人來說,除了性高潮外(!!!),在即將入睡,界乎清醒又模糊之間,卻意識到安祥又寧靜的一刻,很接近永恆的感覺。

(唉,不是Sex 就是Sleep,真的俗不可耐。)
《At Eternity’s Gate》

最後回到有養分的部份,再向大家介紹一幅畫,梵高的確有一幅作品名為《At Eternity’s Gate》,又名《悲傷的老人(Sorrowing Old Man)》。梵高在基督教耳濡目染下,一直相信上帝與永恆的存在,而且每個人都會感受到,無論他是甚麼學識﹑身份和地位。
"…simply the fact that the poorest woodcutter, heath farmer or miner can have moments of emotion and mood that give him a sense of an eternal home that he is close to."

梵高曾在信中道。

結語

梵高傳奇的一生的確很引人入勝,留下來的作品還影響了像我這種藝術文盲。我也相信藝術家總有一點偏執,甚至在外人眼中是瘋狂,否則在這俗世很難堅持下去。

希望我的文章也帶到一點點東西給大家。

個人評分:8/10

章文正

註:
https://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films/reviews/at-eternitys-gate-venice-film-festival-review-van-gogh-biopic-willem-dafoe-a8521321.html
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50
http://www.hycs.edu.hk/document/va/3.pdf

留言

熱門文章